就像我們人會生病一樣,狗狗貓貓也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病原體而生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在預防醫學上,不管是人或犬貓,都常以「施打疫苗」這個方法來增進免疫力,進而減少發病率或是降低嚴重感染的可能性。
而許多毛孩家長在替家中毛孩「研究」犬貓疫苗的相關資訊時,可能就會產生許多疑問:
- 我什麼時候該帶我家毛孩去打疫苗?越早越好嗎?
- 疫苗只要打一次嗎?還是要打很多次?
- 什麼是「基礎免疫」跟「補強注射」?
- 常聽到5合一、8合一、10合一等等,這是什麼碗糕?
- 疫苗種類這麼多,我愛我家毛孩所以就是要「打好打滿」?
- 打預防針後要注意什麼?
- 什麼?打疫苗會讓毛孩長腫瘤?那我才不要打!
- 我家毛孩只養在家裡不會出門,應該不會被感染,所以不用打疫苗吧?
每個毛孩的身體狀況及免疫系統機能不同,但為了讓疫苗產生良好的效果,最早何時施打、施打的頻率、疫苗種類及施打前後該注意的事項,世界小動物獸醫學會 (World Small Animal Veterinary Association; WSAVA) 都有個大致的準則。各位毛孩家長若對這些疫苗問題想深入了解,也可以向您的獸醫師諮詢及討論!
本文就到這結束(誤)
不過既然您會看到這篇文章,想必您是位有探究精神、想自己搞懂的認真家長吧!那麼就讓總理君用這篇文章告訴您犬貓疫苗的種類及相關注意事項吧!
內容目錄
毛孩施打疫苗時機
狗狗貓貓何時可以開始打疫苗呢?這個問題可以依據毛孩的年齡及其免疫狀況區分,最主要可以分成「基礎免疫」及完成基礎免疫的後續「補強注射」兩方面。
基礎免疫
幼犬、幼貓或是無法確認之前疫苗接種狀況的毛孩,都應先完成基礎免疫。
在一開始,幼犬或幼貓的免疫力主要是依賴體內來自媽媽的「移行抗體」,而這個移行抗體約能夠提供幼犬或幼貓的免疫力直到8-12週齡,之後便逐漸減少,此時接種疫苗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若在幼犬或幼貓體內移行抗體含量十分高時施打疫苗,疫苗效果便可能被移行抗體干擾,因此通常不建議幼犬或幼貓太早進行施打。
不過每個毛孩的身體狀況不同,也可能有些毛孩12週齡時體內仍有大量的移行抗體,所以沒有任何一個疫苗及施打方式能夠符合所有情況。
實務上只能找出大部分犬貓施打疫苗時都適用的通則,而負責擬訂該通則的單位便是「世界小動物獸醫學會」 (WSAVA)。
依據WSAVA公布的「犬貓疫苗注射指南」,會建議幼犬、幼貓於6-8週齡左右施打第一劑的疫苗,而後間隔3-4週施打第二劑,再間隔3-4週施打第三劑疫苗,藉此完成第一年的基礎免疫。
雖然也有依據幼犬或幼貓是否提早離乳 (較早離開媽媽而缺少從母乳中獲得的移行抗體),進行抗體檢測評估,視狀況多施打第四劑的說法。但無論如何,最後一劑都應在16週齡或以上施打。
而之所以會希望最後一劑能在16週或以上施打完畢,是因為此時動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因此在施打最後一劑的疫苗後,便能夠幫助動物體內維持較長時間的保護力。
以WSAVA準則而言,一整套的「基礎免疫」也應包含隔一年後施打的疫苗。
注射這一劑疫苗主要目的並非「補強」,而是要確保所有施打疫苗的犬貓都能夠產生免疫力。
有資料表示,有部分犬貓施打完基礎的3劑 (或4劑) 疫苗後,仍沒有產生充分的免疫力。而這些動物到隔年再次接種疫苗前,中間便有一段時間的空窗期。
因此2015年的WSAVA犬貓疫苗注射指南也有建議,可將本來隔年才施打的疫苗提前至26週 (6個月/半年) 施打,藉此避免免疫反應不佳的犬貓空窗期過長。但是否要採納這樣的施打建議,就得要飼主自行與獸醫師討論。
至於剛收編或其他無法確認過往疫苗接種狀況的毛孩,會建議將其視做沒有保護力的狀況,重新建立基礎免疫。
毛孩年齡仍屬幼犬、幼貓的話,流程與上述相同;但若是年齡已超過16週齡時,則共需要接種2劑─第一次疫苗施打完後間隔3-4週施打第二劑,如此便完成基礎免疫。
補強注射
在完成基礎免疫後,仍要定期重新接受疫苗注射,補強體內隨時間經過而減少的抗體。
在生物體內,抗體的含量並非定量,而是隨著接觸抗原與否 (來自病原或疫苗)、接觸抗原時間、接觸抗原後經過的時間、身體免疫系統、營養等因素共同影響。
因此不同個體免疫狀況及不同疫苗所能提供的保護力,都與體內抗體含量息息相關。
為了能持續擁有對抗疾病的保護力,才會需要定期接種疫苗,刺激體內生成足夠抗體,藉此抵禦疾病。
目前的疫苗製劑,有些標榜能提供達3年的保護力 (每3年打一次),也有些只能提供1年的保護力 (每年都要打)。
多久該補打的問題牽涉到許多層面,說法也各不相同,但實務上因為毛孩每年都會需要進行健康檢查,所以很多時候也都直接趁此時補強注射疫苗,藉此維持對疾病的保護力。
關於補強注射該間隔多久的問題探討,可以閱讀文章末段的「常見問題」,或是可以直接和獸醫師討論!
補充說明
另外,總理君要提醒一下,即使是年齡已達6-8週齡,可以開始接受第一劑疫苗注射的毛孩,或是已經成年的毛孩,在施打疫苗前都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 新收編的毛孩,因其可能還在熟悉環境跟飼主,此時對大部分毛孩來說是極度緊迫的時期。建議飼主可等待約1-2週,讓牠熟悉環境及飼主,比較不緊張後,再帶牠前往施打疫苗。
- 施打疫苗前須注意毛孩的健康狀況,如體重是否過重或過輕、毛孩是否懷孕、有無生病或其他不舒服的情況。
- 因「施打疫苗」對毛孩也是一種刺激,可能會導致原本的身體狀況惡化,或是因身體狀況不佳而使疫苗效力減弱。
- 也應注意是否近期有安排毛孩洗澡,若要幫毛孩洗澡則應盡量在施打疫苗前進行。
- 基本上,帶毛孩到動物醫院施打疫苗時,獸醫師也會幫忙進行檢查及評估其是否適合施打疫苗,毛孩家長也可以向獸醫師說明狀況、進行討論。
犬貓疫苗種類
說到犬貓的疫苗種類前,首先應介紹一下「核心」與「非核心」的差別。
核心疫苗
WSAVA的免疫指導小組 (VGG) 針對核心疫苗的定義為:全世界的犬貓都應該 (必須) 接種的疫苗,用以防止全球範圍內都有且會嚴重危害犬貓生命的傳染病。
在部分地區也會因為屬於某些疾病的疫區,而將這些疾病列入核心疫苗的範圍內。以台灣為例,狂犬病便是因此匡列為核心疫苗,在其他非疫區國家則不屬於核心疫苗。
在台灣地區的犬貓核心疫苗種類如下:
動物別 | 病原 | 疾病 |
犬 | 犬瘟熱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 | 犬瘟熱 Canine distemper |
犬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 type 2 (CPV-2) | 犬小病毒腸炎 Canine parvoviral enteritis | |
犬腺病毒1型 Canine adenovirus type 1 (CAV-1) | 犬傳染性肝炎 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 |
犬腺病毒2型 Canine adenovirus type 2 (CAV-2) | 犬傳染性呼吸道疾病複合症/犬傳染性氣管支氣管炎/犬舍咳 Canine infectious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CIRDC)/Canine infectious tracheobronchitis/Kennel cough | |
共通 |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狂犬病 Rabies |
貓 | 貓疱疹病毒 Feline herpes virus type 1 (FRV) | 貓病毒性鼻氣管炎 Feline viral rhinotracheitis |
貓小病毒 Feline parvovirus (FPV) | 貓瘟/貓泛白血球減少症/貓傳染性腸炎 Feline distemper/Feline penleucopenia/Feline infectious enteritis | |
貓卡里西病毒/貓杯狀病毒 Feline calicivirus (FCV) | 貓卡里西病毒感染症 Feline calicivirus infection |
非核心疫苗
針對動物所在的地理位置、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分析感染疾病的可能風險與接受免疫注射的利弊,之後再評估是否要施打的疫苗 (簡單來說,看自己要不要施打)
非核心疫苗種類很多,幾個常見疾病如下,毛孩家長可與獸醫師討論、評估是否要進行施打。
動物別 | 病原 | 疾病 |
犬 | 犬副流行性感冒病毒 (CPiV) Canine parainfluenza virus | 犬副流行性感冒 Canine parainfluenza |
鉤端螺旋體 Leptospira spp. | 鉤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 |
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 | 萊姆病 Lyme disease | |
貓 | 貓披衣菌 Chlamydophila felis | 貓披衣菌感染症 Feline chlamydiosis |
貓白血病病毒 (FeLV) Feline leukemia virus | 貓白血病 Feline leukemia | |
貓免疫不全病毒 (FIV) 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貓愛滋病/貓免疫不全症候群 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
實際上造成犬傳染性呼吸道疾病複合症 (或稱犬傳染性氣管支氣管炎、犬舍咳) 的可能性病原相當多,包含:犬腺病毒2型、犬瘟熱病毒、犬疱疹病毒、犬流型性感冒病毒、犬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犬呼吸道行冠狀病毒、支氣管敗血性博德氏桿菌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鏈球菌、黴漿菌等。
不建議施打的疫苗
這些是屬於缺乏充足的科學證據能夠證明其效力的疫苗。(講直接點,就是打了也不知道有沒有效,所以不用刻意打)
- 貓傳染性腹膜炎
- 犬冠狀病毒腸炎
雖然說是「不建議施打」,但實際上即使施打也幾乎沒有安全的疑慮,所以各位飼主可以不用過度擔心。
貓傳染性腹膜炎疫苗情況較特殊,其保護力大概只有6-8成
而目前數據只建議貓體內冠狀病毒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的貓施打
5合一、8合一、10合一等又是什麼?
這些名詞主要是疫苗廠商會將一些常見疾病的病原混合在一劑疫苗中,因此只要打這一劑就可以提供對許多不同疾病的保護力。所以5合一就是打一劑就能對5種疾病具有保護力,8合一、10合一等以此類推。
台灣常見犬疫苗
病原 | 疾病 | 5合一 | 7合一 | 8合一 | 10合一 | 11合一 |
犬瘟熱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 | 犬瘟熱 Canine distemper | ● | ● | ● | ● | ● |
犬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 type 2 (CPV-2) | 犬小病毒腸炎 Canine parvoviral enteritis | ● | ● | ● | ● | ● |
犬腺病毒1型 Canine adenovirus type 1 (CAV-1) | 犬傳染性肝炎 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 ● | ● | ● | ● | ● |
犬腺病毒2型 Canine adenovirus type 2 (CAV-2) | 犬傳染性氣管支氣管炎/犬舍咳 Canine infectious tracheobronchitis/ Kennel cough | ● | ● | ● | ● | ● |
犬副流行性感冒病毒 Canine parainfluenza virus (CPiV) | 犬副流行性感冒 Canine parainfluenza | ● | ● | ● | ● | ● |
鉤端螺旋體 Leptospira spp. | 鉤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 2 | 2 | 4 | 4 (6*) | |
犬冠狀病毒 | 犬冠狀病毒腸炎 Canine coronavirus enteritis | ● | ● | |||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狂犬病 Rabies | |||||
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 | 萊姆病 Lyme disease |
狗5合一疫苗包含了基本的4個核心疫苗,再額外多了犬副流感病毒;之後的7合一則多了2種鉤端螺旋體、8合一多一個犬冠狀病毒、10合一則再額外多2種鉤端螺旋體。
至於另一個11合一疫苗 (或稱無佐劑疫苗),則是犬的5合一疫苗再多4種鉤端螺旋體。而這4種鉤端螺旋體共可產生6種鉤端螺旋體的交叉保護力,因此總共可提供5+6=11種疾病的保護力。
台灣常見貓疫苗
病原 | 疾病 | 3合一 | 4合一 | 5合一 |
貓疱疹病毒 Feline herpes virus type 1 (FRV) | 貓病毒性鼻氣管炎 Feline viral rhinotracheitis | ● | ● | ● |
貓小病毒 Feline parvovirus (FPV) | 貓瘟/貓泛白血球減少症/貓傳染性腸炎 Feline distemper/Feline penleucopenia/Feline infectious enteritis | ● | ● | ● |
貓卡里西病毒/貓杯狀病毒 Feline calicivirus (FCV) | 貓卡里西病毒感染症 Feline calicivirus infection | ● | ● | ● |
貓披衣菌 Chlamydophila felis | 貓披衣菌感染症 Feline chlamydiosis | ● | ● | |
貓白血病病毒 (FeLV) Feline leukemia virus | 貓白血病 Feline leukemia | ● | ||
貓免疫不全病毒 (FIV) 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貓愛滋病/貓免疫不全症候群 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 |||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狂犬病 Rabies | |||
貓冠狀病毒 | 貓傳染性腹膜炎 |
而貓的3合一疫苗包含了基本3個核心疫苗後,4合一多了貓披衣菌,5合一則再多了貓白血病。
看下來其實可以發現,不管是狗狗貓貓的疫苗,都是從最基本的疫苗變化而來。而最基本的疫苗 (狗5合一、貓3合一) 都包含了所有犬貓應施打的核心疫苗。
總理君建議各位毛孩家長,倘若是幼犬或幼貓才剛在進行基礎免疫時,因此時毛孩體內免疫系體尚未成熟,一次接種含多種抗原的疫苗時容易引起不良反應,所以施打第一劑疫苗時可以選擇包含抗原數較少的犬5合一疫苗、貓3合一疫苗,但實際情形仍需與獸醫師討論。
狂犬病
前面有提過,因台灣地區屬於狂犬病疫區,政府為了防疫考量,將狂犬病列屬法定施打疫苗,因此請各位飼主每年務必攜帶家中毛孩前往施打,否則便可能觸犯動物傳染病防治條而遭罰,最高甚至可罰到15萬!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13條第一項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為防治動物傳染病之發生,得令動物防疫人員施行動物生體檢查、預防注射、投與疫苗、藥浴或投藥,對已執行之動物或場所得附加記號、標示或證明文件等防治措施。必要時,得委託執業獸醫師施行前述措施,動物所有人或管理人不得故意破壞、偽造所附加記號、標示或證明文件。
違反上述條例可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45條規定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目前家中毛孩只要年滿12週齡 (3個月) 即可開始施打狂犬病疫苗,而除了前往動物醫院施打以外,各縣市防疫機關也定期會進行巡迴注射的活動 (全國狂犬病巡迴注射行程及預定辦理活動一覽),毛孩家長可以自行查詢相關資訊,或是可以聯絡當地防疫機關進行詢問。
接種疫苗後的注意事項
在施打完疫苗後,建議毛孩爸媽不要急著將毛孩帶回家,而是可以留在醫院觀察約30分鐘至1小時。
因為施打疫苗可能會導致過敏反應,輕則嗜睡、輕度發燒、精神較差、食慾不振等;嚴重者可能會呼吸困難、上吐下瀉、休克。
因此應在醫院觀察毛孩一陣子,確定無嚴重過敏反應後再將毛孩帶回家。
但即使短時間內沒有觀察到嚴重症狀也不可以完全放心,有些嚴重反應可能會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出現。
所以短期內 (約2~3天) 仍應多加留意剛打完疫苗的毛孩是否出現嚴重異常,若發現嚴重症狀或是已經隔一段時間了毛孩精神身體狀況仍無好轉,便應立即帶回醫院就診。
剛打完疫苗時,毛孩的身體狀況通常較為虛弱,且免疫系統也因為疫苗剛開始活化,還未產生足夠保護力,此時應避免如洗澡、搬家、長途旅遊、增加家中新成員等行為,這都可能造成毛孩容易緊張,分泌相關激素導致生理機能受影響,甚至造成免疫系統受干擾,無法產生良好的免疫力。
若注意好安全與保暖、不要讓毛孩遭受到太多刺激或接觸太多病原 (其他動物、草地、水源),將毛孩帶出門散步也還是可以的。
但總理君建議,還是等待1-2週後毛孩身體較穩定再帶出門散步比較適合。
也建議各位毛孩家長將施打時間、疫苗種類、疫苗品牌及施打部位記錄下來,對於日後回溯時相當有幫助。
通常施打完疫苗後,多數動物醫院便會給予飼主「寵物健康護照」以供紀錄。

做好紀錄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何時該幫家中毛孩補強注射,當毛孩注射疫苗後發生異常狀況時也能有個依據,進而找出是否是因為該疫苗所引起。
常見疫苗相關問題
最後,來回答一些對於犬貓疫苗注射可能仍然會有的相關問題。
毛孩只要定期接種疫苗是不是就不會被感染了?
不對!
在實驗室用來製作疫苗的病毒株與野外的病毒株不同,而且不同地區盛行的病毒株也不一樣,再加上野外病毒也常發生變異,個體針對這些不同病毒株產生的抗體也就不同,所以即使毛孩按時接種疫苗後仍可能會感染疾病。
即使如此,毛孩家長仍應該替家中毛孩施打疫苗。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施打疫苗本身屬於「預防醫學」,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大部分疾病透過施打疫苗後都能有效獲得控制,也可能因為體內抗體的作用,使得感染疾病後的嚴重程度減輕。
另一個重要觀念主要是關於「群體免疫」 (herd immunity)─當一個可能被感染某疾病的群體,內部有一定比例的個體對該疾病具有免疫力時,就能極大程度地使傳染病的傳播受限,進而使群體內的個體對於該疾病都能具備一定的抵禦能力。
簡單來說,比起只有自己家裡的毛孩每年定期施打疫苗,整個環境中大部分的毛孩都施打疫苗對於整個群體而言才能有更良好的保護力。
因此總理君希望各位毛孩家長知道,按時替毛孩接種疫苗對於疾病的控制相當重要,而且即使施打完疫苗後,也不是就完全不會被感染。無論如何,只要當毛孩出現任何異常時就該帶牠們回去就醫!
我家毛孩很少出門,不容易被傳染,應該不用打疫苗吧?
不對!
正如上述,施打疫苗屬於「預防醫學」,主要用意在於降低毛孩感染疾病的機率或減緩其嚴重性,並非都不出門就不用擔心會被傳染這麼簡單!
此外,很多疾病的傳播方式是可能隨著接觸、粉塵、水源、蚊蟲傳播,即使毛孩都在家中不出門,主人出門時仍可能接觸到這些環境中的病原,之後帶回家中可能便會造成毛孩感染。
現在許多人家中都會飼養寵物,而主人之間可能會彼此交流,或是帶彼此家中的毛孩互相「認識」。若對方家中寵物並未建立良好的免疫狀況甚至是本身就帶有潛伏的病原時,便可能造成自己家中毛孩感染。
為此,即使家中毛孩很少出門,為了牠本身的健康著想,還是應該替牠施打該打的疫苗!
可以同時打X合一疫苗跟狂犬病疫苗或其他疫苗嗎?
有些疫苗的施打時間可能會有所重疊,比如仍在基礎免疫的第二劑、第三劑時,這時也開始能夠施打犬萊姆病疫苗、狂犬病疫苗。這時候有些飼主可能就會想問,這些疫苗能不能一起打?同時打會不會互相干擾?
答案是可以一起的!
目前同時施打不同類的疫苗 (x合一疫苗跟其他非核心疫苗) 很少會有不良反應發生。但要同時施打不同類的疫苗時,仍會建議區分不同的施打部位。
比如將x合一疫苗施打在毛孩左側,狂犬病疫苗則施打在右側,並確實做好紀錄,這樣便能降低不同疫苗互相干擾。
不過畢竟混打仍是一次接收多種抗原,如果毛孩免疫狀況較差時可能會有過敏反應。
原則上還是需要飼主與獸醫師進行討論,評估看看是否要同時施打不同疫苗或是錯開時間。
完成基礎免疫後到底該間隔多久進行補強注射?
在一開始介紹「補強注射」時有說過,有些疫苗可能需要每年都進行補強,而有些疫苗接種後便可維持保護力達3年 (約3年進行一次補強),這很大程度取決於疫苗類型、疾病風險、法規規範。
目前根據WSAVA指出,目前常見的犬貓的「減毒活毒」核心疫苗所能提供的保護力,研究數據指出至少都可達到3年以上;而其他「死毒」核心疫苗、非核心疫苗及細菌性疫苗,可能需要較短時間內重複接種,藉此才能獲得充足保護力。
也就是說,針對減毒活毒核心疫苗的補強注射,WSAVA建議可以每3年來進行補強注射;其他死毒核心疫苗、非核心疫苗及細菌性疫苗則是每年進行補強。
然而,以台灣市面上常見的疫苗來說,犬最基本的5合一疫苗除了包含狗的4種核心疫苗外,還包含非核心疫苗的犬副流行性感冒,因此在狗狗的疫苗注射部分仍有許多討論空間。
針對這部分,有些飼主會直接選擇在每年健康檢查時一起注射疫苗,一次補足核心疫苗及其他非核心疫苗的保護力。
但若您採取WSAVA的建議,抱持減少毛孩接種不必要疫苗的觀點,那麼您可能就會想要每3年才幫家中狗狗接種疫苗。
嚴格來說並無不可,但這就需要考量到自家狗狗在中間兩年就會缺乏非核心疫苗的犬副流行性感冒的保護力 (空窗期),為此可能就要特別注意牠的身體狀況、避免牠受到感染,這樣究竟是否比較好還請自行評估。
在國外有更多疫苗產品可供選擇,所以可以選擇施打核心疫苗後再搭配其他非核心疫苗來進行不同組合,但在台灣地區這類產品仍較為缺乏,所以仍是得受限於現有疫苗。
另外,基於預防醫學的觀點,當您向獸醫師提出希望間隔較長時間再進行核心疫苗的補強注射時,也可能會聽到獸醫師建議您先替家中毛孩檢測體內抗體。
這是因為每個毛孩身體、免疫狀況不一,透過檢測體內抗體的高低才能知道其是否具備充足的保護力。
若體內抗體含量充足,那麼延長補強注射的時間也並無不可;但若抗體含量不足以維持較長時間時,那麼便需要較頻繁的進行補強注射來維持毛孩體內的抗體。
綜上所述,在替毛孩規劃疫苗時,需要飼主多多與獸醫師進行討論,找出適合家中毛孩的疫苗施打計畫。
打疫苗可能會產生腫瘤?
有些飼主可能會聽聞打完疫苗後會使動物產生腫瘤的情形,因此會抗拒帶家中毛孩施打疫苗。
嚴格說起來,的確是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但目前多發生在貓身上,其他包含狗在內的動物則無相關案例。
這個腫瘤名為「貓注射相關肉瘤」(Feline injection site-associated sarcomas; FISS),早期被稱為疫苗注射相關肉瘤(Vaccine associated sarcomas; VAS),因為早期多被認為是由疫苗所引發;但後來有部分文獻指出,在貓咪植入晶片或施打藥物的部位上,也能發現類似的腫瘤,便改將這類症狀統稱為「貓注射相關肉瘤」。
FISS的詳細成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是由於慢性炎症反應引起局部細胞病變進而導致腫瘤;而之所以只有在貓發現,可能是因為貓的體質特殊及與其基因有關。
雖然文獻提到的任何注射或其他刺激皮膚發炎的行為 (如植入晶片、手術或其他植入物) 都可能導致腫瘤,但這些行為導致腫瘤的發生率十分低 (約只有1/50000的機率),而且實際上也無法證明這些行為的確與腫瘤生成有關,所以FISS大部分數據最常見仍是因疫苗注射所引起。
但也並非所有的疫苗都會產生腫瘤。目前統計資料發現,施打含有「佐劑」成分的疫苗較常引起FISS,尤其是含「鋁」佐劑最常見,這類疫苗包含早期的貓白血病疫苗及狂犬病疫苗。
添加佐劑是希望施打疫苗後,疫苗內的抗原能在體內停留時間較久,進而可達到疫苗保護力較長、效果較佳的效果。然而,對貓而言便可能造成長期慢性刺激並產生炎症反應,最終導致FISS。
另外,含「鋁」的佐劑成分也有文獻指出可能會引起細胞病變、致癌,所以也應該減少施打在有風險的貓身上。
說了這麼多,為何獸醫師還是建議貓施打疫苗呢?
還是那句話,預防勝於治療─罹患傳染性疾病的機率及感染疾病後的死亡率,兩者都遠比施打疫苗後引起FISS的機率高,兩者權衡之下孰優孰劣也不言自明。
而根據2015年WSAVA公布的「犬貓疫苗注射指南」所述,接受疫苗注射的貓咪中平均1/5000-1/12500的機率會發生FISS,發生率並不算相當高,所以通常還是會建議飼主替家中喵星人施打疫苗。
倘若還是害怕打完疫苗後導致腫瘤的情形,則可以遵循以下準則:
- 挑選無佐劑疫苗施打
- 與獸醫師討論,在具備充足保護力的前提下拉長疫苗補強注射的間隔時間
- 每次注射時都要完整紀錄施打部位與日期,日後方便追蹤
- 施打部位建議挑選貓的四肢末端、尾巴、腹部外側等處,倘若真的不幸產生腫瘤,這些部位較容易進行切除手術來保命;避免挑選背部、肩胛或大腿等處,一旦腫瘤在這些部位發生,要切除的面積就非常大,可能嚴重影響貓的生活機能。

- 是否每次注射時更換不同注射部位則有不同論點,因輪流施打不同部位可能讓更多部位暴露在風險中,因此是否每次都要更換注射部位須自行與獸醫師討論
- 施打疫苗後注射部位出現腫塊便須多加注意,並謹記「321準則」。當出現這3個情況中的任何一種時,便高度懷疑可能是FISS,需要立刻帶給獸醫師檢查!
321準則
腫塊持續存在超過3個月
腫塊直徑大於2公分
注射後1個月內持續變大
結語
總理君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身為毛孩家長的你了解犬貓疫苗的種類及相關注意事項。
文章內容很多,因此總理君這邊簡單幫大家做個總結:
- 所有犬貓都應完成基礎免疫及後續定期補強注射,比起只有自家毛孩施打疫苗,整個環境中的大部分毛孩都能施打疫苗對於疾病的保護力較佳
- 台灣市面上常見的多合一疫苗都能提供狗狗貓貓所需的核心疫苗,而該如何挑選不同種類的多合一疫苗或其他非核心疫苗或則需考量自家毛孩生活型態與環境
- 台灣屬於狂犬病疫區,為了防疫考量政府規定每年飼主都應帶家中毛孩施打狂犬病疫苗,違者可能受罰,還請各位家長注意
- 疫苗補強注射的間隔時間依據WSAVA建議,核心疫苗可三年施打一次,非核心疫苗則是一年注射一次
- 不要認為家中毛孩受感染的機率很低或害怕打疫苗的副作用 (如FISS) 而不施打疫苗,「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還是施打疫苗主要的核心觀點
- 詳細的疫苗施打計畫需飼主提供毛孩生活環境及生活型態等資訊,與獸醫師妥善討論來制定
如果您是一位正在查閱各種資料準備要開始養寵物的新手飼主,或許這篇文章也能帶給您幫助,確保您能做好養寵物前該有的心理準備!

感謝您看完本篇文章,如果您對本篇文章有什麼意見或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進行交流!
如果您喜歡本篇文章,也歡迎給予鼓勵並分享本篇文章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好棒的文章,感謝您的分享,目前養有一隻幼貓,對於接下來要注射疫苗相關須知又更了解一些,感謝您。
哇,照顧幼貓有很多地方要注意喔!很高興這篇文章能幫到您!
看完以後立即分享給我家鄰居!這篇真的是超實用的啦!要給版主一個讚~
感謝分享與回覆~
希望對你的鄰居有幫助!
專業又實用的好文,立馬收藏!
感謝您的肯定與留言!
哇!原來毛小孩和小孩一樣,打疫苗都有好多注意事項~ 養毛小孩真的也要好好帶他們去打疫苗!
沒錯,確實施打疫苗才能有效防止感染疾病及減輕不小心染病的嚴重程度喔!
原來還有這麼多細節要注意!!還有施打不同部位的差別!!
常常會有所謂的個體差異(不同隻狗)或是種族差異(如犬VS貓),
所以只要牽扯到「生命」的個體往往都會很複雜喔!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您!
很專業吸收很多新知👍👍👍
感謝您的反饋~ 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
說明得好仔細,之前都不知道有這些細節呢
感謝你的分享^^
其實還可以談得更多XD
感謝您的回覆喔~